社一包養科院專家:公積金系統存漏洞使高收入者受益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ac9502c5e459.08125932.

《經濟參考報》:您認為住房公積金制度在支持低收入群體上是否應有更多改善?例如可否考慮拓寬使用渠道和降低提取門檻?

陳淮:我們恐怕先得明確,您問題里的“低收入群體”是指的收入相對較低的群體,例如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還是指城鎮居民中的低端群體、困難群體?在住房保障體系中,對這兩部分人群的保障政策是不一樣的。

應當強調,住房保障體系是分為救助型保障、援助型保障、互助型保障和自助型保障包養四個層次的。對于低端群體來說,滿足他們基本居住需求的政策主體是救助型保障,例如廉租房;對于包養管道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政策主體是援助型保障,例如公租房、經濟適用房、住房補貼、貼阻、貼息以及優先配置資源的小戶型房等。對后者的政策目標是滿足他們過渡性需求、提高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和不斷增強他們的私人資產累積能力。

公積金是典型的互助型保障工具。在住房保障體系中,公積金從來都是補充性、附屬性的,而且主要針對的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購房能力、但不充分或者暫時不充分的社會中間階層。指望用公積金來保障社會低端收入群體的住臺灣包養網房需求,這本身就是一種對住房保障體系功能的錯位認識。

需要指出,在前期一些政策設計思路中,頗有一些人提出要挪用公積金來建保障房。這等于是把救助窮人的責任轉嫁到了中間階層的頭上包養。我們一定要明確,包養公積金是繳存人的私人資產,不是政府資產。從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公共政策是把包養社會中間階層的資產挪用來救助窮人的。救助窮人就是政府的責任,救助窮人的資源來源應當是從富人身上收稅。如果政府覺得需要給低端群體以更大額度、更寬松條件的貸款,政府就應當提供擔保和貼息,而包養感情不能把風險強加到公積金繳存人的私人資產上。簡單地說,“拓寬低收入群體的公積金使用渠道和降低貸款門檻”,恐怕是把公積金當成政府財政的援助資金了。

包養《經濟參考報》:對中等收入者來說,目前的公積金貸款是否也存在著額度偏低、手續過于繁瑣的問題呢?您認為應怎樣進一步改善和加強公積金的互助功能呢?

陳淮:前面已經強調過,公積金不是政府的錢,是繳存人的私人資產。在貸款程序上對繳存人的資產安全刻意加以保護是包養網車馬費必要的。而且公積金從來不是解決“買得起房”的主體性信貸來源,公積金同樣要求貸款人有還款的信用基礎。公積金管理者必須對繳存人的資產安全負責。

公積金的管理制度的確存在很多需要改進、完善的包養地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公積金的代際互助功能遠沒有充分發揮。高繳存人群可能不需貸,而急需的年輕人只能貸很少。而且貸款規定上缺乏區別化政策,對首次置業、賣舊買新的改善性需求等的支持力度遠不充分。此外還有一個嚴包養網重問題,就是利息等收益的歸屬被有意模糊化,被當成政府資產無償占有。這是嚴重侵害繳存人利益的做法。說嚴重一點,這是違法的行為。

《經濟參考報》:很多人呼吁,針對目前公積金結存額較大的現象,應當拓寬公積金投資渠道以實現保值增值;還有聲音建議讓公積金入資本市場賺錢。您認為這些意見正確嗎?

陳淮:目前公積金存在著近萬億的余額,但即或如此,公積金也不需要通過投資來保值增值,或者說不應當把保值增值作為管理目標。

講個經濟學常識。養老基金一定需通過投資來保值增值。因為人們繳1萬元,將來可能需領2萬元。為什么呢?因為通脹、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和人活得越來越長。而公積金不是。人們繳1萬元,退休時就退還繳存人1萬元,不會因房價“通脹”而多退1分。因此公積金不需以什么“保值增值”為管理目標。由此決定,公積金也就不需要什么“拓寬投資渠道”。公積金的基本功能是為老百姓滿足住房需求提供互助性保障,其管理目標應當是盡量多地貸給有合理需求的繳存人,而不是積攢起來獲取投資收益。此前媒體稱,證監會已委托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進行住房公積金投資A股市場方案的研究工作。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政策趨向。政府沒有權力拿繳存人的私人資產去投資;公積金是存多少取多少,也不需要通過投資資本市場去實現“保值增值”包養金額。如果公積金有過大的結余,那政策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拓寬公積金的貸款渠道,是怎樣更合理、更安全地把錢貸放出去,而不是什么“拓寬投資渠包養道”。

公積金并非不可以有投資收益。貸款人支付的利息就是公積金的投資收益。但值得大聲疾呼的是,繳存人繳納公積金從來不是為了獲取投資收益,而是為了實現工薪階層的社會化互助。有些人熱衷于公積金投資,這種想法恐怕是把公積金當成了“唐僧肉”,是在打這個投資收益的算盤。這是個非常危險的思路。

《經濟參考報》包養網:在討論中,也有對公積金制度包養網持否定意見的聲音,認為與上世紀公積金制度最初試點時相比,如今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包養網車馬費,公積金制度已難以適應當前需要包養故事。這個意見可取嗎?

陳淮包養俱樂部: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公積金是一種住房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政策工具。不能適應需要的是起步和發展過程中,在制度設計上的粗糙和不完善,而不是公積金制度本身。

現行公積金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覆蓋面遠不充分。別說農村居民無緣享受,就是城鎮職工,目前的覆蓋面也只達三分之一略強。二是前面提到的互助性、區別化未能得到充分包養俱樂部體現。三是管理體系不完善,不僅運行成本高、效率低,而且違規違法事件、風險流失事件也時包養有發生。四是壟斷部門、既得利益群體利用設計漏洞侵蝕公共資源、偷逃稅收。限于時間和篇幅,這個問題我們只能點到為止。

公積金制度也需要不斷創新。我們前面提到的自助型包養留言板保障政策就是一種創新思路。從國際包養網經驗看,自助型保障的典型方式就是設立住房儲蓄賬戶,或者專門的住宅儲蓄銀行。在強制繳存、雇主配繳的公積金之外,繳存包養人可自愿開立賬戶,自愿繳存;政府給予這種自愿繳存的賬戶以個稅減免的優惠政策,以此鼓勵人們為滿足自己的住房需求更多地承擔責任。實際上在發達國家的住房保障體系中,除了救助型的保障房之外,自助型保障是主體。例如公務員基包養網評價金、教師基金等。

《經濟參考報》:公積金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種金融屬性的政策工包養網具;我們在具有保障意義的住房金融上還可以有更多創新嗎?

陳淮:就住房金融方面說,可以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嘗試和創新的領域非常廣闊。例如包養網比較合伙制、代建制、房地產業直接融資、以房養老、房地產金融中介機構發育、住房保險等。其中可以有政策參與其中,具有保障意義的金融工具也有很大的開拓余地。

舉個最簡單、最普遍的例子。人們在賣舊買新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先買后賣,這種包養網改善性需求非常正常合理。但目前我們尚沒有包養網站政策性工具來幫助人們完成先買后賣過程的資金融通。再舉個前沿一些的例子。幫助社會中間階層降低、規避房價風險,防止恐慌性需求產生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設計一整套可交易的政策性房價指數,給社會一個避險通道。人們可以通過“買指數”而不是提前購買實物房的方式來規避房價變動的風險。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住房體短期包養系和城包養網站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化道路,我們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TC:sugarpopular900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